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 - 道释儒/智慧之花(Wisdom)版 - 北大未名BBS
返回本版
1
2
下一页 >
/ 2
跳转

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楼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
AI的回答:
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
一、道家视角:以“无为”观“洞明”,以“守拙”达“练达”——老子的“反向智慧”

老子所言: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(《道德经》第二十章)正是对“世事洞明”的道家式回应。

“昭昭”与“察察”:代表世人对世事的精明算计、斤斤计较,追求表面的清晰与控制,是“有为”之智的体现。这种“洞明”建立在分别、争竞、机巧之上,老子称之为“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”(第五十八章),认为过度的明察反而导致社会的分裂与人心的狡诈。

“昏昏”与“闷闷”:并非愚昧,而是“大智若愚”的体现。老子主张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”(第二十八章),真正的“洞明”不是追逐外在纷繁,而是回归内在的虚静与本真。道家的“学问”在于体悟“道”的运行——无为而无不为,不争而善胜。真正的智慧是“光而不耀”(第五十八章),看似浑沌,实则包容万象。

“人情练达”的道家解读:不是圆滑世故,而是“和其光,同其尘”(第四章),不刻意标新立异,亦不随波逐流。道家的“文章”不在言辞华美,而在顺应自然、无为而化。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最高境界的“文章”是无声无相的和谐。

道家总结:真正的“世事洞明”是超越世俗聪明,回归“道”的浑全;真正的“人情练达”是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,在无为中实现最高的和谐。学问与文章,皆归于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内在修养。


二、儒家视角:以“礼仁”明“世事”,以“中庸”成“文章”——孔子的“积极担当”

孔子怒斥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,体现了儒家对“世事洞明”与“人情练达”的截然不同的理解。

“世事洞明”的儒家内涵:孔子强调“知人”“知礼”“知命”。洞明世事,首先在于明辨是非、坚守道义。八佾之舞本为天子之礼,季氏以大夫之身僭用,是“礼崩乐坏”的象征。孔子之“忍”非容忍,而是“不可容忍”——这是对秩序、名分、道德底线的清醒认知。儒家的“学问”是“下学而上达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,通过学习礼乐制度、历史经验与人伦关系,达到对天道人事的深刻理解。

“人情练达”的儒家实践:不是冷漠旁观,而是“仁者爱人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的积极介入。孔子主张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,真正的“练达”是在复杂人情中保持原则,以“礼”节之,以“仁”润之。所谓“文章”,不仅是文辞,更是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的实践。如《论语》所言: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,内外兼修,方成“文章”。

“中庸”之道的枢纽作用:儒家的“洞明”与“练达”最终归于“中庸”。既不“昏昏”如道家之退避,也不“察察”如俗人之苛刻,而是“允执其中”(《论语·尧曰》),在人情与天理、变通与坚守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。

儒家总结:真正的“世事洞明”是明辨礼义廉耻,勇于担当道义;真正的“人情练达”是以仁心行礼制,在现实世界中成就君子人格。学问与文章,皆服务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。


三、儒道互补:两种智慧的对话与融合

老子教人退一步看世界:在喧嚣中守静,在聪明中守愚,以“无为”化解“有为”的焦虑。

孔子教人进一步入世:在乱世中挺身,在人情中持正,以“有为”践行“仁道”的责任。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在儒道交融的中国文化中,既包含孔子式的积极入世、明辨是非,也蕴含老子式的超然物外、返璞归真。真正的智慧,或许正在于:既能“昭昭”以明道义,亦能“昏昏”以养天和;既可“察察”以正纲常,亦可“闷闷”以容万物。

此即中国智慧的深邃与圆融。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19 12:24:07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2楼

问题:基督教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?


基督教对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一类关于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问题,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神学视角。它既不完全等同于儒家的伦理担当,也不类于道家的自然无为,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启示、人的堕落、基督的救赎与圣灵的引导这一整全的信仰框架之上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基督教对此类问题的看法:


一、对“世事洞明”的基督教理解:真智慧源于敬畏上帝

圣经说:“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;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。”(《箴言》1:7)

真正的“洞明”不是人的聪明,而是属神的智慧

基督教认为,世人所谓的“聪明”若脱离上帝,往往是“属地的、属情欲的、属鬼魔的”(《雅各书》3:15)。保罗也说:“世人凭自己的智慧,既不认识上帝,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。”(《哥林多前书》1:21)

因此,真正的“世事洞明”,不是对权力、利益、人情世故的精于算计,而是透过现象看见上帝的主权、公义与慈爱。


上帝是历史与万有的主宰

基督教相信,一切世事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(《罗马书》8:28:“万事都互相效力,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”)。真正的“学问”是认识上帝的旨意、明白祂在历史中的作为,并在纷繁世事中持守信心。

批判“世俗聪明”

耶稣曾说:“今世之子,在世事之上,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。”(《路加福音》16:8)祂并非称赞世人的精明,而是提醒门徒:属神的人应有更高的智慧——就是为永恒而活的智慧。


二、对“人情练达”的基督教理解:爱是最高律法,舍己是真成熟

“人情练达”在世俗中常指圆滑、通达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但基督教对此有更高的标准:

真正的“练达”是以“爱”为中心

耶稣说: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爱主你的上帝。这是诫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爱人如己。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。”(《马太福音》22:37-40)

基督教的人际智慧,不是为了自我利益的“练达”,而是出于爱上帝、爱邻舍的动机去理解和服事他人。

“练达”不等于妥协或虚伪

基督教反对为了迎合人而违背真理。保罗说:“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?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?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?若仍旧讨人喜欢,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。”(《加拉太书》1:10)

真正的成熟是在真理与恩典之间平衡:“用爱心说诚实话”(《以弗所书》4:15),既不冷漠无情,也不牺牲原则。

“舍己”才是最高的人情智慧

耶稣说:“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。”(《马太福音》16:24)

基督教的“人情练达”不是为自己谋利,而是效法基督的谦卑与牺牲。正如保罗所说:“不求自己的益处,只求众人的益处。”(《哥林多前书》10:33)

三、对孔子与老子观点的回应

对孔子“八佾舞于庭”的回应:

基督教高度认同对公义与秩序的维护。上帝是公义的,祂憎恶不义、骄傲与僭越。圣经中先知多次斥责君王与百姓的腐败(如以赛亚、耶利米)。但基督教的公义不是靠人自身维持,而是依靠上帝的审判与救赎。真正的秩序建立在上帝的律法与基督的王权之上。

对老子“昏昏”“闷闷”的回应:

基督教欣赏谦卑、柔和、不争的品格(“温柔的人有福了”《马太福音》5:5),但这不是出于对世界的消极退避,而是因信靠上帝而有的属天平安。基督徒的“静默”不是无为,而是在上帝面前的等候与顺服(“你们要休息,要知道我是上帝”《诗篇》46:10)。

四、基督教的“学问”与“文章”:属灵的智慧与生命的见证

“学问”:不是仅为知识的积累,而是“在基督里藏着的一切智慧和知识”(《歌罗西书》2:3),是透过圣经、祷告、圣灵的启示,认识上帝、认识自己、认识救恩。

“文章”:不是华丽的辞藻,而是信徒生命的“活出”——“你们是世上的光……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。”(《马太福音》5:14,16)

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,就是一篇由圣灵书写的文章。

总结:基督教的智慧观

维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教观点

智慧的源头        上帝的启示,非人的聪明

世事的洞明        在上帝主权下看历史与人生,持守信心与盼望

人情的练达        以爱为中心,诚实而温柔,舍己服事

最高目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荣耀上帝,见证基督,成就永恒价值

基督教不否定人的理性与经验,但它坚持:真正的智慧,始于承认人的有限,并在基督里得着新的生命与眼光。所谓“洞明”与“练达”,最终不是为了在世上成功,而是为了“行事为人对得起主,凡事蒙祂喜悦”(《歌罗西书》1:10)。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19 12:31:24
  • 发表于2025-08-19 12:29:45

WekFer [离线]

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

5.3主序星

发帖数:1.1万 原创分:12
<只看ta> <ASCIIArt>
3楼

你是不是可以把这些ai问答集中到一个主帖下,一点开几乎全是你的帖子,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复,你还是版主,这不太合适吧?

而且恕我直言,你大部分这种ai问答帖,质量真的很低。。。。。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签名档

うらめしや~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4 21:41:03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4 21:39:06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4楼

我只是保持日更速度,别的版每天都空着,你想这个版怎样?

大家都可以提意见。


WekFer (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是不是可以把这些ai问答集中到一个主帖下,一点开几乎全是你的帖子,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复,你还是版主,这不太合适吧?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4 21:58:56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4 21:40:46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5楼

你有更好的办法,可以提;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有效率的办法。

其实你大可发表高论,提高本版的帖子的质量。


WekFer (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是不是可以把这些ai问答集中到一个主帖下,一点开几乎全是你的帖子,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复,你还是版主,这不太合适吧?

而且恕我直言,你大部分这种ai问答帖,质量真的很低。。。。。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4 23:03:38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4 22:52:12

GenCross [离线]

GenCross

4.2砂锅丸子饭

发帖数:2124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6楼

一点爱老师~我发现我找到的是《道的教诲》~翟林奈1947年伦敦版~细查发现是“列子”~当然这个会去看完~但有没有比较靠谱版本的英语《道德经》推荐呀~

另外求推荐英版不错的《老子》版本~且以上皆忽略理雅各的著作~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4 23:38:57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4 23:12:58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7楼

你这个要求真难死我了,我读原本就行了,没有捎带读英文版。你问道于盲了。但是我听说今年推出新本评价较高:


书名:《道德经:汉英对照》

著者:老子

译者:安伦教授 (Alan Du)

出版社: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

ISBN:978-7-313-25690-4


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一点爱老师~我发现我找到的是《道的教诲》~翟林奈1947年伦敦版~细查发现是“列子”~当然这个会去看完~但有没有比较靠谱版本的英语《道德经》推荐呀~

另外求推荐英版不错的《老子》版本~且以上皆忽略理雅各的著作~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01:35:06

GenCross [离线]

GenCross

4.2砂锅丸子饭

发帖数:2124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8楼

OK~浅查了一下感觉是可以做对照与勘验英语部分的中英版~搞之搞之~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这个要求真难死我了,我读原本就行了,没有捎带读英文版。你问道于盲了。但是我听说今年推出新本评价较高:

书名:《道德经:汉英对照》

著者:老子

……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5 08:07:15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5 08:06:43

shixk [离线]

puwato

2.8一般站友

发帖数:128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9楼

感觉这像是要求AI写八股文www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发表于2025-08-25 08:35:49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0楼

八股文不是这么命题的,AI也就这水平,简短和大部头书是没法比的。


shixk (puwato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感觉这像是要求AI写八股文www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09:08:38

yzs [离线]

江户川闰土

4.2维尼熊

发帖数:2174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11楼

这种得开deep research呀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签名档

lxgxy?要走了吗?——“嗯”——

哈哈😄lxgxy,幸亏我没吃仲裁,要是你连任了,我又吃了仲裁,我这不毁了你一辈子吗😄

要走了吗?以后还能再见到吗?下次见面的时候你要幸福!你要开心😊你要幸福,好不好?

lxgxy你要开心要幸福啊!你的世界没有我了没关系,但你要开心,要幸福😄

lxgxy!!lxgxy!!呜……呜啊啊啊😭😭😭😭😭😭😭lxgxy😭lxgxy😭没有你我活不了啊😭我可以为你去怼水n😭我可以为你直面所有仲裁😭但我不能没有你啊😭😭lxgxy!😭lxgxy!😭

🚕🚕🚕💨💨💨🏃‍♀️🏃‍♀️🏃‍♀️💔😭啊啊啊啊😭lxgxy你带我走吧lxgxy😭

发表于2025-08-25 09:43:51

yzs [离线]

江户川闰土

4.2维尼熊

发帖数:2174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12楼

圣哲的“昏闷”与俗世的“洞明”:儒道视野下“人情练达”的哲学思辨


引言:一句箴言的悖论


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《红楼梦》中,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 1。这句箴言以其精炼的对仗和深刻的实用主义智慧,被后世无数人奉为圭臬。其字面含义清晰明了:将世间的万般事务彻底看透,就是真正的学问;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圆融通达,便是一篇不朽的文章 3。它倡导的是一种入世的、以社会交往为核心的生存智慧,强调通过对外部世界和人际网络的精准把握,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成功。

然而,这副对联在《红楼梦》第五回中的出场语境,却为我们理解其深层意涵设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悖论。它并非出现在某个推崇经世致用之学的书斋,而是被主人公贾宝玉在一个为他精心布置的房间中看到。面对这句浓缩了成人世界生存法则的箴言,贾宝玉的反应并非欣赏或领悟,而是“心中不快”,认为其“俗不可耐”,并因此不愿在此安寝 4。贾宝玉的这一决绝姿态,构成了本文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:为何一句看似充满智慧的处世格言,会被视为“俗气”而遭到唾弃?这一行为本身,揭示了《红楼梦》这部巨著内在的、深刻的哲学张力——即以贾府为代表的儒家功利社会价值观,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、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、追求生命本真状态的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 5。

本文旨在论证,这句箴言所代表的实用主义“聪明”,恰恰是中国两大主流哲学思想——道家与儒家——共同批判的对象,尽管二者的批判路径与最终目标截然不同。道家思想,以《道德经》中老子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”的自陈为思想锚点,从根本上解构并拒斥了这句箴言所推崇的价值体系,视其为一种背离“道”的、徒增烦恼的智巧与伪饰。而儒家思想,以《论语》中孔子对“八佾舞于庭”的震怒为情感基石,并未完全否定对世事与人情的洞察,而是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道德重构,将所谓的“洞明”与“练达”置于“仁”与“礼”这一不可动摇的道德框架之下,使其服务于修身正己与社会秩序的终极目标。通过对这两大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,本文将揭示,这句简单的箴言如何成为一个哲学试金石,映照出儒道两家在知识论、实践论和人生终极关怀上的深刻分野。

第一章 道家的解构: “昏昏”之智


道家哲学,尤其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思想,提供了一种与世俗智慧截然相反的认知路径。它并非追求更清晰、更精准的知识,而是倡导回归一种更为本源、混沌、超越分别的“大智”。对于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箴言,道家思想给予的不是修正,而是彻底的颠覆。

1.1 圣人与俗众:《道德经》第二十章的义理阐释
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圣人与俗人精神世界的鲜明对照图。其中,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”一句,是理解道家智慧的关键入口 8。这里的“俗人”,即世俗之人,他们的特征是“昭昭”与“察察”。“昭昭”意指明亮、清晰、光彩炫目;“察察”则指分辨入微、苛察精明 10。这两种状态,恰好完美对应了箴言中的“洞明”与“练达”——前者要求对世事有如日光朗照般的清晰洞察,后者则要求在人情中具备明察秋毫的精明手腕。

然而,老子所描述的得“道”之人的状态,却是“我独昏昏”、“我独闷闷”。“昏昏”并非愚昧无知,而是指一种超越了清晰分别的、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;“闷闷”也非迟钝木讷,而是指一种淳朴敦厚、不事苛察的内在心境 8。这是一种“大智若愚”的境界,是主动选择从世俗的价值判断和智识游戏中退场,回归到“道”的本源状态。老子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,明确表达了他对世俗“聪明”的摒弃。在他看来,俗人所追求的光鲜与精明,恰恰是通往真正智慧的障碍。

1.2 “世事洞明”:一种制造迷妄的智巧


从道家的视角审视,“世事洞明”非但不是值得追求的学问,反而是一种导致精神困顿的迷妄之源。道家的核心概念“道”,是宇宙的本源,其特性是整体的、不可分割的、超越语言和概念的 12。而所谓的“洞明”,其前提就是运用智识对世界进行切割、分类、命名和判断(例如,这是有利的,那是有害的;这是美的,那是丑的;这是成功的,那是失败的)。这种基于二元对立的“分别智”,正是使人偏离“道”的根本原因 14。

当一个人致力于“洞明世事”,他便会陷入无穷无尽的价值判断和利害算计之中。这种“学问”非但不能带来安宁,反而会催生欲望、焦虑和纷争。这正是老子在《道德经》开篇即警示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深意所在 13。一旦事物被赋予固定的名称和价值,人就会被这些标签所束缚。因此,箴言所倡导的“学问”,在道家看来,是一种枷锁。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“绝学无忧” 10——即主动放弃这种后天习得的、制造分裂的智巧,回归到一种质朴的、直观的、与万物浑然一体的认知状态。圣人的“昏昏”,正是对这种分别智的消解,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高级智慧。

1.3 “人情练达”:对“自然”之道的违背


如果说“世事洞明”在认知论上背离了“道”,那么“人情练达”则是在实践论上对“道”的根本原则——“无为”与“自然”——的公然违背。箴言中的“练达”,意味着一种经过反复操演、娴熟老练的技能,其背后是精心计算、刻意而为的动机。这种行为模式,在道家哲学中被称为“有为” 16。

“有为”是指将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事物之上,试图通过谋划和操控来达成特定目的的行为。而道家所崇尚的“无为”,并非无所作为,而是指不妄为、不强为,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和本性,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行事 16。圣人治理天下,讲求“我无为而民自化” 15;与人交往,亦是率性而为,不带机心。因此,“人情练达”所包含的种种社交技巧、权谋心术,在道家看来,不仅是虚伪的,更是对人与人之间自然关系的破坏。它将真诚的交往异化为一场利益博弈,使人时刻处于伪装和算计之中,丧失了生命的本真与 spontaneity (自发性)。一位道家学者明确指出,箴言所代表的世界观,正是老子所摒弃的 11。

1.4 道家的终极关怀:超越“文章”与“学问”的尘世


道家思想的终极目标,不是在社会舞台上谱写一篇华美的“文章”,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而是要通过修行,最终达到“体道”的境界,即个体生命与宇宙本源之“道”合一 18。庄子笔下的“真人”、“神人”,是道家理想人格的化身。他们能够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”,实现了绝对的精神自由 13。这种自由的前提,恰恰是“无己、无功、无名”,即彻底放下自我、功业和名声——而这些正是“人情练达”所要获取的最终奖赏。

因此,从道家的终极关怀来看,箴言所指向的人生道路,是一个与“得道”背道而驰的方向。它鼓励人们向外求索,在尘世的功名利禄中打滚;而道家则指引人们向内探寻,在精神的超越中获得安宁。世俗的“学问”与“文章”,在“道”的宏大视野下,不过是过眼云烟。真正的成就,是回归生命的本源,达到“玄同”的境界——即“和其光,同其尘”,与万物融为一体,超越一切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的分别 19。这是一种比任何世俗文章都更为深刻、更为永恒的生命状态。

第二章 儒家的重构:“礼”之下的道德清明


与道家彻底的解构主义姿态不同,儒家思想并不天然地排斥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。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,儒家恰恰将人伦日用视为道德实践的核心场域。然而,儒家绝不会认同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箴言所隐含的、纯粹的实用主义和价值中立。相反,儒家会用其核心的道德观念——“仁”与“礼”——对这句箴言进行一次彻底的“格式化”,为其注入全新的、以道德为基石的内涵。

2.1 秩序的至上性:“八佾舞于庭”事件的剖析


《论语·八佾》篇开篇记载了一件令孔子勃然大怒的事件:“孔子谓季氏,‘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’” 20。要理解孔子为何反应如此激烈,必须明白“八佾”在当时礼制体系中的分量。“佾”是古代乐舞的行列,八佾,即八行八列,共六十四人的舞蹈阵容,是周代礼制中规定专属于天子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 23。季氏作为鲁国的一个大夫,按规定只能使用远低于此的规格。他的行为,在孔子看来,绝非一次无伤大雅的礼仪失当,而是对“礼”这一社会秩序总纲的公然僭越和颠覆。

这一事件是孔子所处时代“礼崩乐坏”的缩影 25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,“礼”是维系社会稳定、区分尊卑等级、规范人伦关系的根本大法。它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,更是内在道德精神“仁”的体现 27。季氏的僭越行为,破坏了“名”与“实”的统一,动摇了整个社会赖以存续的基石。孔子的愤怒,源于他对社会秩序崩溃的深切忧虑。这一事件雄辩地证明,在儒家世界里,任何行为,无论其技巧多么高超(“练达”),其观察多么敏锐(“洞明”),一旦逾越了“礼”的界限,便丧失了全部的合法性与价值,甚至成为一种不可容忍的罪恶。

2.2 “世事洞明”:作为道德洞察力,而非功利观察术


在儒家思想的熔炉中,“世事洞明”的含义被彻底改造。它不再是指看穿世态炎凉、捕捉个人私利的实用技巧,而是升华为一种基于“仁”与“礼”的道德洞察力。真正的“洞明”,是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世间万事万物是否合乎“礼”、合乎“义”。它要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,准确地判断是非善恶,明晰自己在各种人伦关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。

例如,一个儒家君子看到“八佾舞于庭”,他的“洞明”之处不在于分析季氏此举的政治动机或权力消长,而在于立刻识别出这是一种“非礼”的行为,并认识到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。这种洞察力的培养,依赖于儒家所倡导的“学问”。这种“学问”不是市井的生存技巧,而是对“六经”等经典的刻苦研习,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“礼”的反复实践 29。通过这种学习,人才能获得一种道德上的清明,从而真正“洞明”世事背后的义理所在。

2.3 “人情练达”:作为“仁”通过“礼”的完美践行


同样,“人情练达”也被儒家从社交手腕的层面,提升至道德实践的高度。在儒家看来,所谓“练达”,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、趋利避害的圆滑,而是指将内在的“仁”心,通过外在的“礼”节,恰如其分地、真诚地展现出来的能力。

“仁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意为爱人、仁爱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道德情感 28。但“仁”若无“礼”的约束和引导,便可能流于泛滥或失当。孔子强调“克己复礼为仁” 27,正是说明了通过遵循“礼”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,是达至“仁”境的必由之路。因此,一个真正“人情练达”的儒家君子,是在“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”这五伦关系中,都能做到恰如其分:对君忠,对父孝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 6。他的行为既出于真诚的仁爱之心,又完全符合社会礼仪的规范,达到了内心情感与外在表达的和谐统一。这种境界,是君子人格的完美体现,是道德修养的最高成就 32。

2.4 儒家的终极目标:一篇经世济民的宏大“文章”


儒家哲学的终极关怀,并非个体的逍遥解脱,而是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。其理想蓝图,在《大学》中被清晰地表述为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实践路径 29。这才是儒家心目中真正宏大的“文章”。个人的“世事洞明”与“人情练达”,其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对家庭、国家乃至天下的贡献来衡量。

因此,如果一句箴言所倡导的“学问”与“文章”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,甚至以损害社会秩序为代价来谋求私利(如季氏之流),那么在儒家看来,这便是小人之学,是乱世之文。孔子所赞许的,是那种能够经世济民、安邦定国的大学问、大文章。这是一种旗帜鲜明的“入世”哲学,它要求知识分子将个人才智投入到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中去,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道德理想 34。这与道家追求“出世”超越的理想形成了最根本的对立。

第三章 比较与综合:两种相互竞争的理想人生


通过前两章的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,道家与儒家对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箴言的解读,并非简单的认同或否定,而是基于各自哲学体系的根本性解构与重构。这种分歧,最终指向了两种截然不同、甚至相互竞争的人生理想与价值体系。本章将对二者的核心差异进行系统性的比较与综合。

3.1 知识的本质:整体直觉与道德教化之别


在知识论层面,儒道两家的分野极为深刻。道家追求的智慧是“减法”的智慧。它认为,世俗的知识,即箴言中的“学问”,是一种后天习得的、具有分别性的智巧,它遮蔽了人对“道”这一整体本源的直观体悟。因此,老子提倡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最终要达到“绝学无忧”的境界 10。智慧不是知识的累积,而是对知识的超越,是一种回归本初的、浑然一体的直觉。

与此相反,儒家追求的智慧是“加法”的智慧。儒家坚信,人性虽有向善的潜能(“性相近”) 36,但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才能成为现实。箴言中的“学问”,在儒家这里被赋予了神圣的道德意义。它指的是对圣贤经典的研读、对礼乐制度的掌握、对历史经验的汲取,是一个贯穿终身的、持续不断的道德修养过程(“修身”) 30。知识不是用来超越世界的,而是用来理解和完善这个世界的道德秩序的。

3.2 行动的方式:“无为”顺应与“修身”践履之辨


在实践论层面,道家的核心是“无为”,儒家的核心是“修身”。道家的“无为”,是顺应事物自然而然的趋势,不强加干预,从而达到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至高效果 16。在人际关系中,“无为”体现为真诚、自发、不设机心。因此,道家彻底否定了“人情练达”所代表的那种刻意经营和机巧权谋。

儒家的“修身”,则是一个主动的、持续的、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自我塑造过程。它要求个体通过“克己复礼”,不断克服自身的私欲,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“礼”的规范 31。这是一种极具能动性的道德实践。在儒家看来,“人情练达”如果被理解为在遵循“礼”的前提下,将“仁”心恰当地付诸实践,那么它就是“修身”有成的表现,是值得肯定的。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,道家的行动准则是自然的内在尺度,而儒家的行动准则是社会的道德礼法。

3.3 价值的归宿:自然之道与人伦秩序之争


最终,儒道两家的分歧归结于价值的终极归宿问题。道家将最高价值赋予超越人类社会的、永恒的自然之“道”。人类社会所设立的礼法、道德、功名、成就,在“道”的面前都是渺小甚至虚妄的。因此,道家的理想人格是“出世”的,追求的是从社会罗网中解脱出来的精神自由 34。

儒家则将最高价值根植于人伦社会秩序之中。儒家认为,一个和谐、有序、充满仁爱的社会,本身就是对宇宙秩序(“天道”)的最高体现,即“天人合一” 16。因此,儒家的理想人格是“入世”的,其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,去维系和完善这个人伦世界。

3.4 箴言解读的综合比较

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儒道两家在解读这句箴言上的根本差异,下表将核心论点进行系统性对比:概念道家解读(解构主义)儒家解读(道德重构)世事洞明一种制造分别与欲望的智识陷阱,遮蔽了浑然一体的“道”。理想状态是“昏昏”,即回归本源的混沌。透过“礼”与“仁”的道德棱镜来洞察世界;明辨是非,认清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责任与义务。人情练达一种违背“无为”与“自然”原则的、刻意经营的“有为”之术,是虚伪和机巧的体现。将内在的“仁”心,通过外在的“礼”节,完美地践行于五伦关系之中;是君子道德修养的体现。学问应当被“绝学”,以求“无忧”。真正的智慧是超越知识的、对“道”的直观体悟(体道)。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根基;一个通过学习经典与实践礼仪来完善人格的终身过程。文章人为的、短暂的世俗成就,与永恒的“道”相比毫无价值。真正的成就是回归大道,与道合一。经世济民的功业,即实现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社会理想。终极目标出世 (Chūshì) - 超越并摆脱尘世的束缚。入世 (Rùshì) - 积极参与并致力于完善社会秩序。

结论:文学与人生中不息的对话


通过上述分析,儒道两家对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箴言的深刻分歧已昭然若揭。道家提供的是一种激进的批判,将箴言所倡导的世俗智慧视为一种导致生命异化的精神病理,其解药在于回归“昏昏”与“闷闷”的本初状态,以求得个体的精神超越。儒家则提供了一种审慎的重构,它承认世事与人情的重要性,但坚决反对将其与道德脱钩,而是将“洞明”与“练达”重新定义为服务于“仁”与“礼”这一社会道德秩序的工具与能力。

这一古老的哲学辩论,在箴言的出处——《红楼梦》中,得到了最为生动和悲剧性的文学呈现。贾府的命运,本身就是这场哲学冲突的终极战场。贾府的当权者们,如王熙凤、贾政等人,无疑是“人情练达”的高手,他们深谙世事,精于算计。然而,他们的“练达”恰恰是儒家所警惕的那种缺乏“仁”心的机巧,最终演变为家族内部的权力倾轧和腐败,加速了“忽喇喇似大厦倾”的悲剧结局 6。他们的失败,印证了孔子对“礼崩乐坏”的忧虑:没有道德根基的“聪明”,只会成为毁灭自身的力量。

与此同时,作为家族希望的贾宝玉,却以其整个生命来反抗这种“俗不可耐”的智慧。他身上体现了浓厚的道家色彩,追求纯真的情感、自然的生命状态,鄙弃功名利禄,认为仕途经济是“禄蠹”所为 7。他的精神追求使他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个人解脱,但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个“无材补天”的“顽石”,无法承担起儒家所要求的、挽救家族于危亡的社会责任 7。贾宝玉的悲剧在于,他所追求的道家式自由,在一个庞大的儒家世俗结构中,注定无处容身。

最终,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箴言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文化中两种最深刻的人生取向之间的永恒张力。是投身于复杂的社会网络,以道德和智慧去修补和完善这个世界(儒家),还是从这个网络的纠缠中抽身而出,去寻求一种超越性的、与自然合一的生命本真(道家)?这一问题,没有简单的答案。它在两千多年前由孔子与老子提出,在二百多年前由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以血泪书写,并直至今日,依然构成我们每个人在面对“成功”、“智慧”与“幸福”时,所必须进行的人生抉择与哲学思考。
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签名档

把我杀档 将成为bbs 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

发表于2025-08-25 09:47:27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3楼

认真拜读,的确深刻了很多,也细腻了很多,是否适合BBS快速阅读,尚需验证,希望你能跟帖几次,由大家比较效果。感谢!

大家希望看那种,现在可以跟帖说明。如果需要将开启投票。

再次感谢yzs网友,我目前能提供的对应版本是 http://metaso.cn/  的深度研究(秘塔AI搜索)

yzs (江户川闰土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圣哲的“昏闷”与俗世的“洞明”:儒道视野下“人情练达”的哲学思辨

引言:一句箴言的悖论

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《红楼梦》中,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 1。这句箴言以其精炼的对仗和深刻的实用主义智慧,被后世无数人奉为圭臬。其字面含义清晰明了:将世间的万般事务彻底看透,就是真正的学问;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圆融通达,便是一篇不朽的文章 3。它倡导的是一种入世的、以社会交往为核心的生存智慧,强调通过对外部世界和人际网络的精准把握,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成功。

……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10:26:12

WekFer [离线]

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

5.3主序星

发帖数:1.1万 原创分:12
<只看ta> <ASCIIArt>
14楼

你集中到一个主帖下更新,一样是有日更的速度,但是点进这个版观感明显会好很多

你哪怕是每隔一个星期再开一个新帖都好很多,高频率发那么多根本没有回复的帖子,你都不害臊吗?

当然你认为现在这样没问题,那就没问题,BBS应该并没有禁止你这种行为。。。。。。
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我只是保持日更速度,别的版每天都空着,你想这个版怎样?

大家都可以提意见。



签名档

うらめしや~

发表于2025-08-25 10:36:22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5楼

这个只是个技术问题,如果只是为了版面看起来感官好,对我来说工作量是一样的。但是大家就要每次都要从帖子开头滑到尾了,徒增大家的工作量。看起来也不一样,分开大家爱看就看,不爱看就不看。回复起来也不一样,只回复一个帖子,和混杂那么多主题的合成帖子,那让大家怎么回复,怎么看回复。不回复是正常的,我有什么好害臊,总比空着版面没人好多了吧。这又不影响大家发贴。你和大家多发点帖子,版面不就热闹起来了么,我基本上一天才一个帖子。


WekFer (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集中到一个主帖下更新,一样是有日更的速度,但是点进这个版观感明显会好很多

你哪怕是每隔一个星期再开一个新帖都好很多,高频率发那么多根本没有回复的帖子,你都不害臊吗?

当然你认为现在这样没问题,那就没问题,BBS应该并没有禁止你这种行为。。。。。。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5 11:04:57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5 10:48:47

GenCross [离线]

GenCross

4.2砂锅丸子饭

发帖数:2124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16楼

感觉长短下滑2-3秒可以到底即可~因为内容只是参考略看~类似提示或线索的状态会好一些~

类似毛丹青老师的漫画笔记~类似线索提示~整体上某次讲座或授课最多只能建立一种宏观的架构~线索式笔记的特点是:在空闲的时候,可以通过检索与阅读方式将线索展开~这对应到帖子的状态~从我自己这类观察者的角度并不期待会增加知识~刷到感兴趣的点就会去延伸~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认真拜读,的确深刻了很多,也细腻了很多,是否适合BBS快速阅读,尚需验证,希望你能跟帖几次,由大家比较效果。感谢!

大家希望看那种,现在可以跟帖说明。如果需要将开启投票。

再次感谢yzs网友,我目前能提供的对应版本是 http://metaso.cn/  的深度研究(秘塔AI搜索)

 最后修改于2025-08-25 12:13:22
  • 发表于2025-08-25 12:00:54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7楼

确实,AI没有好的提示,也就没什么意思了,内容看大家喜好了,生疏不一样,需要阅读的深度也不一样……

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感觉长短下滑2-3秒可以到底即可~因为内容只是参考略看~类似提示或线索的状态会好一些~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12:07:23

LorneZhou [离线]

昵称填个什么

5.2高级站友

发帖数:1.1万 原创分:0
<只看ta> <ASCIIArt>
18楼

你把一个不甚规范的问题 丢给一个惯于撒谎的语言模型 


出来的东西只能不伦不类。




你这个问题就是在八股取士 我破题的结论是 题目有问题  答题步骤是 1 先修改题目  2 再谈自己对儒家和道家的理解



最后有余力  才敢去碰儒家道家综合这种明显超出一般人智力水平的东西 我是1不敢 2没时间 who can who up
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问题:老子说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 孔子说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“结合《道德经》和《论语》的论述,阐释”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“儒道两家的理解

AI的回答: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虽非直接源于儒道经典,却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。若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与孔子《论语》的思想为镜,儒道两家对此句的理解呈现出迥异而互补的智慧光谱。

……

签名档

位置同,言为贵

认知同,


三观合,浪口舌

发表于2025-08-25 12:10:48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9楼

道理好像是通的,深思却不知规范和不规范的边界在那,高手过招是能分出高低,如果你立一个规范标准,比如啥叫高手,边界在哪里,我请教你这位高手,题目修改到什么程度,才算规范?谁可以定义规范不规范,比如国家有GTB标准?


LorneZhou (昵称填个什么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把一个不甚规范的问题 丢给一个惯于撒谎的语言模型 

出来的东西只能不伦不类。

你这个问题就是在八股取士 我破题的结论是 题目有问题  答题步骤是 1 先修改题目  2 再谈自己对儒家和道家的理解

……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12:47:09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20楼

先感谢WekFer,的确有心人。然后再补充几条原因:


其一,集中到一个主题下,每次更新要不要改标题,不改的话意味着大家不知更新了什么,就更没有兴趣点开往下看了。

其二,不改标题意味着即时每天都能抢占首页入口流量,大家也没有兴趣点进来了,我们有老版友,还需要新版友。

其三,内容过审,我和大家发的帖子才能抢占首页入口流量,我不熟悉北大BBS审核流程,但就个人经验而言,以未名现在首页流量分发机制,累积性帖子有可能给审核工作人员增加负担。当然,从实际情况也可能不是如此,但是单帖过审应该是效率最高的。

其四,不管起不起新标题,都意味着文不对题,老版友好些,新版友肯定蒙圈。

其五,之所以呈现出版面都是我的帖子,主要是发帖人太少,而我只有一个ID,如果大家积极发帖,根本我就不会用AI内容来发帖占用版面。


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帖,而我不用AI写东西,版面会好起来。


感谢大家!



WekFer (芒果:欢迎来 Story 版玩耍~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
你集中到一个主帖下更新,一样是有日更的速度,但是点进这个版观感明显会好很多

你哪怕是每隔一个星期再开一个新帖都好很多,高频率发那么多根本没有回复的帖子,你都不害臊吗?

当然你认为现在这样没问题,那就没问题,BBS应该并没有禁止你这种行为。。。。。。
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08-25 21:46:28
返回本版
1
2
下一页 >
/ 2
跳转

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

快速回复楼主
标题
建议:≤ 24个字
签名档
发布(Ctrl+回车)

您输入的密码有误,请重新输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