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9
[复制链接] 分享:摘录(襄公四年):
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,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,以请和诸戎。晋侯曰:“戎狄无亲而贪,不如伐之。”魏绛曰:“诸侯新服,陈新来和,将观于我,我德则睦,否则携贰。劳师于戎,而楚伐陈,必弗能救,是弃陈也,诸华必叛。戎,禽兽也,获戎失华,无乃不可乎?
原文翻译:
无终国的国君嘉父派大臣孟乐前往晋国,通过魏绛(魏庄子)向晋国献上虎豹的皮,请求与晋国及诸戎部落议和。
晋悼公说:“戎狄之人没有亲情观念而且贪婪,不如讨伐他们!”
魏绛回答说:“现在诸侯刚刚顺服晋国,陈国也刚刚前来结好,他们都在观察我们的举动。我们有德行,他们就会亲近和睦;否则,他们就会怀有二心甚至背叛。
如果我们兴师动众去讨伐戎狄,而这时楚国趁机攻打陈国,我们一定无法救援,这等于抛弃了陈国。这样一来,中原诸国必然离心叛德,纷纷背叛。
戎狄虽如禽兽一般,但如果我们只顾着获取讨伐戎狄的胜利,却失去了中原诸国的拥护,恐怕不可以吧?”
核心思想解析:
战略重心:华夷之辨与地缘政治
魏绛的谏言核心在于分清主次矛盾。在春秋争霸格局中,晋国的主要对手是楚国,主要争夺对象是中原诸“华”(华夏诸侯)。戎狄虽为边患,但并非战略核心。若为次要矛盾(伐戎)而忽视主要矛盾(抗楚),将导致战略失衡。
外交智慧:“德”为外交之本
魏绛敏锐指出,陈国等中原诸侯“观于我”,其向背取决于晋国是否“有德”。
“我德则睦,否则携贰”:若晋国能以德服人,施行仁政、守信重义,诸侯自然归附;若穷兵黩武、不顾盟友,则必失人心。
伐戎虽可逞一时之威,但劳师远征、无暇救陈,实为“失德”之举,会严重损害晋国的国际形象与霸主威信。
现实风险:楚国的趁虚而入
魏绛预见到地缘政治的联动性:晋若伐戎,楚必攻陈。而晋国因兵力被牵制,无法救援,等于主动放弃盟友。这不仅会失去陈国,更会引发“诸华必叛”的多米诺效应,动摇晋国霸业的根基。
“获戎失华”的深刻警示
“获戎失华”四字,精辟概括了短视政策的代价。
“获戎”:指击败戎狄,获得虎豹之皮等战利品,是短期、局部的胜利。
“失华”:指失去中原诸侯的信任与支持,是长期、全局的失败。
魏绛认为,以中原霸业为代价去换取对边疆部族的军事胜利,得不偿失。
历史背景与后续:
“和戎”政策的成功:晋悼公采纳了魏绛的建议,与诸戎议和。此后晋国得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,巩固霸权,史称“八年之中,九合诸侯”,魏绛的“和戎”之策功不可没。
超越“华夷之辨”:虽然魏绛称“戎,禽兽也”,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华夷观念,但他并未因此主张武力征服,反而主张以“德”和之,体现了务实的政治家风范——即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,以和平手段化解冲突,服务于更大的战略目标。
总结:
魏绛的这番谏言,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、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和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。他没有被“戎狄贪婪”的偏见所束缚,而是从晋国争霸全局出发,提出“和戎”以安内攘外的策略。这一事件深刻说明:
真正的强国之道,不在于对外族的征服与掠夺,而在于对盟友的信义与担当,在于以德行凝聚人心,以智慧运筹全局。
“获戎失华”的警示,至今仍对处理复杂国际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签名档
╭╯.★*★.
.*★*.* .★*★.
★ ★ * *.*★*.
★ 一点 * ' ★
. ..' 爱 ★
‘· 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