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0
[复制链接] 分享:摘录(襄公三十一年):
吴子使屈狐庸聘于晋,通路也。赵文子问焉,曰:“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?巢陨诸樊,阍戕戴吴,天似启之,何如?”对曰:“不立。是二王之命也,非启季子也。若天所启,其在今嗣君乎!甚德而度,德不失民,度不失事,民亲而事有序,其天所启也。有吴国者,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。季子,守节者也。虽有国,不立。”
白话翻译:
吴王派屈狐庸出使晋国,目的是打通与中原诸侯的交往之路。晋国的执政大臣赵文子(即赵武)问他:“延州来季子(即季札)最终会即位为君吗?先是巢地之战中诸樊战死,接着守门人刺杀了戴吴(即余祭),天意似乎在为季札即位开辟道路,您怎么看?”
屈狐庸回答说:“不会即位的。这两位君主的去世,是出于他们各自的命运,并非上天有意开启季札为君之路。如果上天真要开启一位新君,恐怕应该是当今的嗣君(指吴王余眛或其子僚)吧!此人德行深厚而有法度,有德行就不会失去民心,有法度就不会把事情办坏,百姓亲近他,政事也有条不紊,这才是上天所开启之人。将来继承吴国大业、使吴国得以延续并终结其命运的,必定是这位君主的子孙。至于季子(季札),他是个坚守礼节的人。即使国家该由他继承,他也不会接受。”
背景与解析:
人物背景:
季札(延州来季子):吴王寿梦之子,诸樊、余祭、余眛之弟,以贤德和精通礼乐著称。他曾多次推辞君位,被视为“守节”的典范。
诸樊、余祭(戴吴)、余眛:依次为吴国国君,皆为寿梦之子、季札之兄。按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,本意是希望最终传至季札。
屈狐庸:吴国大夫,被派往晋国进行外交活动。
赵文子(赵武):晋国贤臣,主持国政,以仁德著称。
历史背景:
吴国原本实行“兄终弟及”制度,寿梦死后,长子诸樊继位,之后传弟不传子,希望最终传位给最贤能的弟弟季札。
但季札坚持礼制,认为应传子嗣而非兄弟相继,故三次推辞君位。
诸樊战死于伐楚之役(巢之战),余祭被阍人(守门人)所杀,余眛死后其子僚继位,引发公子光(后来的吴王阖闾)不满,最终专诸刺王僚,公子光夺位。
屈狐庸的回答深意:
他否定了“天启季子”的说法,指出诸樊和余祭之死是偶然或命定,非天意助季札上位。
他认为真正的“天所启”者是当前的嗣君(可能是余眛或僚),因其有德有度,得民心、理政有序。
他预言:吴国的最终命运将由这位君主的子孙来完成(“实终之”),暗示其后嗣将兴盛或终结吴国。
最后强调季札是“守节者”,即使有资格也不会接受君位,预示季札不会夺权。
历史结局的反讽:
实际上,季札的守节并未阻止吴国内乱。公子光(阖闾)刺杀王僚,夺取君位,季札回国后虽不满却无力改变。
吴国后来在夫差时一度强盛,但最终被越国所灭。
屈狐庸所说的“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”可能指王僚一系终将掌国,但最终被阖闾(诸樊之子)一系取代,历史走向复杂。
总结:
这段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对“天命”、“德政”、“礼节”与“继承制度”的深刻思考。屈狐庸的回答既维护了吴国当前政权的合法性,又高度赞扬了季札的道德操守,体现了当时士人对政治合法性与个人节操的平衡认知。同时,也预示了吴国未来因继承问题而可能发生的动荡。
签名档
╭╯.★*★.
.*★*.* .★*★.
★ ★ * *.*★*.
★ 一点 * ' ★
. ..' 爱 ★
‘· 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