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1
[复制链接] 分享:摘录(襄公三十一年):
子产之从政也,择能而使之。冯简子能断大事,子大叔美秀而文,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,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、班位、贵贱、能否,而又善为辞令,裨谌能谋,谋于野则获,谋于邑则否。郑国将有诸侯之事,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,且使多为辞令。与裨谌乘以适野,使谋可否。而告冯简子,使断之。事成,乃授子大叔使行之,以应对宾客。是以鲜有败事。北宫文子所谓有礼也。
原文翻译:
子产在执政的时候,善于选择人才并发挥他们的长处。
冯简子:能够决断重大的事情。
子大叔(游吉):容貌俊美,风度翩翩,文采出众。
公孙挥(字子羽):了解各诸侯国的动向,熟悉各国大夫的家族谱系、官职等级、地位贵贱以及才干如何,并且擅长外交辞令。
裨谌:善于谋划,但有个特点——在郊野安静之处思考就能成功,在城邑喧嚣之地谋划则不行。
每当郑国要参与诸侯间的重大事务时,子产便:
向公孙挥(子羽)询问四方诸侯的动态,并让他多准备应对的外交辞令;
和裨谌一起乘车到郊野,让他在清净之地谋划事情的可行性;
把谋划好的方案告诉冯简子,请他做出最终决断;
事情确定后,再交给子大叔去具体执行,并由他出面接待应对外宾。
因此,子产处理政事很少有失败的。这正是北宫文子所说的“有礼”啊!
深度解析:
1. “择能而使之”的用人哲学
子产不搞任人唯亲,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精准分工,体现了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思想:
信息收集 → 公孙挥
战略谋划 → 裨谌(且注意环境)
决策判断 → 冯简子
执行与外交 → 子大叔
这种“分工作业、环环相扣”的模式,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“行政流水线”。
2. 尊重个体差异的科学管理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裨谌的使用:“谋于野则获,谋于邑则否”。子产没有强迫他在不利环境中工作,而是主动带他到郊外谋划,充分体现了对人才心理与思维规律的尊重,具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“情境管理”意识。
3. 高效政务流程的设计
整个流程逻辑清晰:
情报 → 策划 → 决策 → 执行 → 外交
每一步都由最擅长的人负责,避免了“一人独揽、精力不济”或“外行领导内行”的弊端,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成功率。
4. “是以鲜有败事”——结果验证能力
子产执政期间,郑国虽处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(“夹缝中求生存”),却能保持稳定与发展,少有外交或内政失误,正得益于这套高效的治理体系。
5. “北宫文子所谓有礼也”的深意
此处引用卫国大夫北宫文子的观点。“礼”不仅指礼仪形式,更代表制度有序、职责分明、合乎规矩的治理秩序。子产的做法符合“礼”的精神——各司其职、上下协调,故称“有礼”。
历史评价与启示:
子产是孔子极为推崇的政治家,《论语》中多次称赞他“惠人也”、“古之遗爱也”。这段记载正是其“仁政”与“智治”结合的典范。
现代启示:
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,关键在于知人善任。
团队协作需建立清晰的分工与流程。
尊重人才个性,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。
制度化、程序化的治理比个人英雄主义更可持续。
总结:
子产治郑,非凭一己之力,而是通过“识人→分工→流程→执行”的系统化治理,实现了国家的有效运转。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子产政治智慧的赞颂,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关于组织管理与领导艺术的宝贵遗产。
签名档
╭╯.★*★.
.*★*.* .★*★.
★ ★ * *.*★*.
★ 一点 * ' ★
. ..' 爱 ★
‘· 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