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3
[复制链接] 分享:摘录(襄公三十一年):
卫侯在楚,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,言于卫侯曰:“令尹似君矣!将有他志,虽获其志,不能终也。《诗》云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终之实难,令尹其将不免?”公曰:“子何以知之?”对曰:“《诗》云:‘敬慎威仪,惟民之则。’令尹无威仪,民无则焉。民所不则,以在民上,不可以终。”公曰:“善哉!何谓威仪?”对曰:“有威而可畏谓之威,有仪而可象谓之仪。君有君之威仪,其臣畏而爱之,则而象之,故能有其国家,令闻长世。臣有臣之威仪,其下畏而爱之,故能守其官职,保族宜家。顺是以下皆如是,是以上下能相固也。《卫诗》曰:‘威仪棣棣,不可选也。’言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、内外、大小皆有威仪也。《周诗》曰:‘朋友攸摄,摄以威仪。’言朋友之道,必相教训以威仪也。《周书》数文王之德,曰:‘大国畏其力,小国怀其德。’言畏而爱之也。《诗》云:‘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’言则而象之也。纣囚文王七年,诸侯皆从之囚。纣于是乎惧而归之,可谓爱之。文王伐崇,再驾而降为臣,蛮夷帅服,可谓畏之。文王之功,天下诵而歌舞之,可谓则之,文王之行,至今为法,可谓象之。有威仪也。故君子在位可畏,施舍可爱,进退可度,周旋可则,容止可观,作事可法,德行可象,声气可乐,动作有文,言语有章,以临其下,谓之有威仪也。”
原文翻译:
卫侯当时正在楚国,北宫文子见到令尹公子围的仪态举止,便对卫侯说:
“令尹的样子像国君啊!恐怕他有篡位的野心。即使他实现了这个野心,也不能善终。《诗经》说:‘事情都有个开始,但很少能坚持到底。’善始善终实在太难了,这位令尹恐怕难以逃脱这个命运吧?”
卫侯问:“你怎么知道呢?”
北宫文子回答:“《诗经》说:‘恭敬谨慎地保持威仪,才能成为百姓的榜样。’现在令尹没有应有的威仪,百姓就失去了效法的准则。一个人自己都不值得效法,却高居百姓之上,是不能长久的。”
卫侯说:“说得好!那什么是‘威仪’呢?”
北宫文子说:
“有威而可畏谓之威,有仪而可象谓之仪。”
君主有君主的威仪,臣下对他既敬畏又爱戴,以他为榜样、模仿他,所以才能保有国家,美名流传,长治久安。
臣子有臣子的威仪,下属对他既敬畏又爱戴,所以才能守住官职,保全家族,使家庭和睦。
从上到下都是如此,上下之间才能相互稳固。
《卫风》说:‘威仪雍容娴雅,不可挑剔。’这是说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、内外、大小,人人都应有其威仪。
《周诗》说:‘朋友之间互相辅助,要靠威仪来维系。’这是说朋友之道,必须用威仪来相互规劝和教导。
《周书》列举文王的德行,说:‘大国畏惧他的力量,小国感念他的恩德。’这就是既让人敬畏,又让人爱戴。
《诗经》说:‘不知不觉中,顺应天道的法则。’这就是自然而然地效法他。
当年纣王囚禁文王七年,诸侯们都跟着去陪囚——这说明诸侯爱戴文王;
文王讨伐崇国,两次出兵就使其投降归顺,四方蛮夷纷纷服从——这说明他们畏惧文王;
文王的功业,天下人传颂并为之歌舞——这是效法他;
文王的行为,至今仍被奉为法则——这是模仿他。
这就是有威仪的表现!
所以,君子在位时令人敬畏,施恩时令人爱戴,进退合乎法度,应对合乎规矩,容貌举止可观,行事可为典范,德行值得效法,声音气度悦耳,动作文雅,言语有条理。以此面对下属,才称得上‘有威仪’。”
深度解析:
1. 政治预言:令尹似君,必有异志
北宫文子通过观察公子围的“威仪”,判断其已有僭越之心。一个臣子若表现出如同国君般的气度与排场,往往意味着权力膨胀、野心滋生。
历史印证:公子围后来果然弑君(楚郏敖)自立,即楚灵王,穷奢极欲,最终众叛亲离,自缢而死,果如北宫文子所言“虽获其志,不能终也”。
2. 核心概念:什么是“威仪”?
“威仪”不是简单的威严或礼仪,而是内在德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,是儒家“礼治”思想的核心体现。
威 = 可畏:非暴虐之威,而是因德行、能力、公正而自然产生的敬畏。
仪 = 可象:指言行举止合乎礼法,堪为他人模仿的榜样。
“有威而可畏,有仪而可象”——这是中国政治伦理中对“领导力”的最高定义。
3. 威仪的社会功能:上下相固
北宫文子指出,威仪不仅是个人修养,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:
君有威仪 → 臣民敬爱 → 国家长治
臣有威仪 → 下属信服 → 官职稳固
人人有威仪 → 社会和谐 → 秩序不乱
这是一种“自上而下、由内而外”的礼治秩序。
4. 经典引证:构建权威话语
北宫文子连续引用《诗》《书》等经典,增强说服力:
《卫诗》强调威仪的普遍性(人人皆需)
《周诗》强调威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
《周书》以文王为例,说明“畏”与“爱”的统一
《诗经》强调“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”——真正的榜样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追随
5. 文王典范:威仪的完美化身
北宫文子以周文王为例,说明真正的威仪包含四个层面:
层面 表现 经典依据
畏之 力量强大,诸侯臣服 “大国畏其力”
爱之 德行高尚,人心归附 “小国怀其德”
则之 功业伟大,万民歌颂 “天下诵而歌舞之”
象之 行为规范,后世效法 “至今为法”
文王之所以能奠基周朝八百年,正因其“有威仪”。
6. 君子之威仪的具体标准
最后,北宫文子总结了君子应有的十种表现,堪称“古代领导力素养模型”:
在位可畏
施舍可爱
进退可度
周旋可则
容止可观
作事可法
德行可象
声气可乐
动作有文
言语有章
这十条涵盖了态度、行为、语言、道德、审美等多个维度,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全面展现。
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:
政治人物的“形象管理”本质是德行问题
公子围的“似君”不是装扮像,而是气焰、姿态、权力欲望的外露。真正的威仪来自内在,而非表面排场。
领导力 = 敬畏 + 爱戴
北宫文子提出“畏而爱之”,与现代领导力理论中的“尊重与信任”高度契合。只有兼具权威与亲和力的领导者,才能持久掌权。
组织稳定依赖“榜样力量”
每一级管理者都应是下级的“则”与“象”。如果上层失范,整个组织将失去方向。
“学为成人”与“礼以成之”
威仪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学习礼制、修养德行逐步养成的。这正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目标。
总结:
北宫文子的这段论述,远不止于一次政治观察,更是一篇关于权力合法性、领导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哲学宣言。
他告诉我们:
权力若无德行支撑,终将崩塌;
领导者若无威仪,便无资格居上位;
真正的统治,不是靠暴力压制,而是靠令人敬畏的德行与值得效法的举止赢得人心。
“有威而可畏,有仪而可象”——
这十个字,道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君子”与“良政”的最高期待。
在今天,无论是政治家、企业家还是管理者,若想“令闻长世”,仍需以此为镜。
签名档
╭╯.★*★.
.*★*.* .★*★.
★ ★ * *.*★*.
★ 一点 * ' ★
. ..' 爱 ★
‘· 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