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5 - 道释儒/智慧之花(Wisdom)版 - 北大未名BBS
返回本版
1
/ 1
跳转

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5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楼

摘录(昭公三年):

正月乙未,入,逆而出。遂会于虢,寻宋之盟也。祁午谓赵文子曰:“宋之盟,楚人得志于晋。今令尹之不信,诸侯之所闻也。子弗戒,惧又如宋。子木之信称于诸侯,犹诈晋而驾焉,况不信之尤者乎?楚重得志于晋,晋之耻也。子相晋国以为盟主,于今七年矣!再合诸侯,三合大夫,服齐、狄,宁东夏,平秦乱,城淳于,师徒不顿,国家不罢,民无谤讟,诸侯无怨,天无大灾,子之力也。有令名矣,而终之以耻,午也是惧。吾子其不可以不戒!”文子曰:“武受赐矣!然宋之盟,子木有祸人之心,武有仁人之心,是楚所以驾于晋也。今武犹是心也,楚又行僣,非所害也。武将信以为本,循而行之。譬如农夫,是穮是蓘,虽有饥馑,必有丰年。且吾闻之:‘能信不为人下。’吾未能也。《诗》曰:‘不僣不贼,鲜不为则。’信也。能为人则者,不为人下矣。吾不能是难,楚不为患。”


译文:

正月乙未日,(楚国公子围)进入郑国都城,举行迎亲仪式后便离开了。随后,晋、楚等诸侯在虢地会盟,目的是重申和巩固宋国之盟(弭兵之会)的约定。

祁午对赵文子说:“在宋国的盟会上,楚国人(指令尹子木,即屈建)在道义上压倒了晋国。如今这位新任令尹(指公子围,即后来的楚灵王)素来不讲信用,这是诸侯们都知道的。您如果不加以戒备,恐怕晋国又要重蹈宋盟的覆辙。当年子木虽然在诸侯间享有‘守信’的声誉,尚且用欺诈的手段凌驾于晋国之上,更何况像公子围这样尤其不讲信用的人呢?如果楚国再次在道义上压倒晋国,这将是晋国的奇耻大辱。

您辅佐晋国,担任盟主,至今已有七年了!这期间,您两次召集诸侯会盟,三次召集卿大夫会盟,使齐国和北方的狄人归服,安定了东方诸国,平定了秦国的内乱,为齐国的淳于城筑城。您的军队没有受挫,国家没有疲敝,百姓没有怨言,诸侯没有不满,上天也没有降下大灾,这一切都是您的功劳。您已经获得了美好的声誉。但如果最终却以耻辱告终,这正是我所担忧的!您实在不能不加以警惕啊!”

赵文子回答说:“我接受您的教诲了!然而在宋国的盟会上,子木其人心怀祸害他国的意图,而我则怀有仁爱他国的心意,这正是楚国得以凌驾于晋国之上的原因。如今我的心思仍然和当年一样。楚国如果再行僭越之事,但只要我坚守本心,就不足以构成对我的伤害。

我将把‘信’作为立身治国的根本,遵循它去做事。这就好比农夫一样,勤于除草培土(是穮是蓘),即使偶尔遇到饥荒,也必定会有丰收的年景。况且我听说过:‘能够坚守诚信的人,不会甘居人下。’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做到,但我正以此为目标。

《诗经》上说:‘不欺诈,不残害,很少有人不以他为榜样。’说的就是‘信’啊!能够成为他人效法的榜样,自然就不会居于人下了。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尚且困难,又何必去担忧楚国呢?”


解析:

背景与危机:

宋之盟的阴影:公元前546年的“弭兵之会”(宋之盟)本意是停止晋楚争霸,但楚国令尹子木(屈建)在歃血顺序上用计,使楚国排在晋国之前,使晋国在道义上受挫。

新令尹的威胁:公子围(楚灵王)以贪婪、残暴、不讲信用著称。祁午担心他会在虢地会盟上故技重施,甚至更进一步,使晋国再次蒙羞。

祁午的忧虑:

祁午是赵文子的得力家臣,他从现实政治的角度出发,强调对楚国必须“戒备”。

他列举了赵文子七年来作为盟主的辉煌政绩,以此说明晋国来之不易的霸业和声誉,不容有失。

他的核心观点是:在强权政治中,面对不讲信用的对手,仅靠仁德是不够的,必须要有防范和对抗的准备。

赵文子的回答——“信以为本”的哲学:

剖析宋盟失败的根源:赵文子认为,宋盟之耻并非因为晋国军力不强,而是因为楚国“有祸人之心”(存心不良),而晋国“有仁人之心”(心存仁义),导致在道义博弈中落于下风。

坚守本心:他强调自己“犹是心也”,即依然坚持仁德和诚信的原则。他认为,只要自身行得正,即使对手行“僣”(僭越、不轨)之事,也无法真正伤害到晋国的根本。

以农耕为喻:他用农夫勤于耕作,终有丰年,比喻只要坚持“信”的根本,长期行之,国家必能兴盛,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败亡。

引用经典:他引用《诗经》名句,强调“不僣不贼”(不欺诈不残害)的诚信之人,自然会成为他人效法的榜样,从而获得真正的尊重和领导地位,而非依靠权谋压制。

两种政治理念的碰撞:

祁午代表“现实主义”:主张审时度势,对敌手保持警惕,以实力和策略维护霸权。

赵文子代表“理想主义”:主张以德服人,以信立国,认为道德的力量最终会战胜权谋。

赵文子的回答并非天真,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自信。他相信,晋国的长治久安和真正的霸主地位,不在于一时的争强好胜,而在于建立一个以“信”为核心的、值得信赖的国际秩序。


总结:

这段对话是《左传》中关于政治伦理与外交战略的深刻探讨。祁午的忧虑切中时弊,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、强权横行的现实。而赵文子的回答则展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道德勇气。他提出的“信以为本”的理念,超越了简单的权谋之争,指向了国家长治久安和国际秩序重建的根本。尽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,这种理想主义可能显得“迂远而阔于事情”,但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光辉,至今仍值得深思。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10-15 08:38:33
返回本版
1
/ 1
跳转

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

快速回复楼主
标题
建议:≤ 24个字
签名档
发布(Ctrl+回车)

您输入的密码有误,请重新输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