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6 - 道释儒/智慧之花(Wisdom)版 - 北大未名BBS
返回本版
1
/ 1
跳转

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6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micoloveu [离线]

一点爱

4.7高级站友

发帖数:4951 原创分:1
<只看ta> <ASCIIArt>
1楼

摘录(昭公三年):

季武子伐莒,取郓,莒人告于会。楚告于晋曰:“寻盟未退,而鲁伐莒,渎齐盟,请戮其使。”乐桓子相赵文子,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,使请带焉,弗与。梁其踲曰:“货以藩身,子何爱焉?”叔孙曰:“诸侯之会,卫社稷也。我以货免,鲁必受师。是祸之也,何卫之为?人之有墙,以蔽恶也。墙之隙坏,谁之咎也?卫而恶之,吾又甚焉。虽怨季孙,鲁国何罪?叔出季处,有自来矣,吾又谁怨?然鲋也贿,弗与,不已。”召使者,裂裳帛而与之,曰:“带其褊矣。”赵孟闻之,曰:“临患不忘国,忠也。思难不越官,信也;图国忘死,贞也;谋主三者,义也。有是四者,又可戮乎?”乃请诸楚曰:“鲁虽有罪,其执事不辟难,畏威而敬命矣。子若免之,以劝左右可也。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,出不逃难,其何患之有?患之所生,污而不治,难而不守,所由来也。能是二者,又何患焉?不靖其能,其谁从之?鲁叔孙豹可谓能矣,请免之以靖能者。子会而赦有罪,又赏其贤,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,视远如迩?疆埸之邑,一彼一此,何常之有?王伯之令也,引其封疆,而树之官。举之表旗,而著之制令。过则有刑,犹不可壹。于是乎虞有三苗,夏有观、扈,商有姺、邳,周有徐、奄。自无令王,诸侯逐进,狎主齐盟,其又可壹乎?恤大舍小,足以为盟主,又焉用之?封疆之削,何国蔑有?主齐盟者,谁能辩焉?吴、濮有衅,楚之执事岂其顾盟?莒之疆事,楚勿与知,诸侯无烦,不亦可乎?莒、鲁争郓,为日久矣,苟无大害于其社稷,可无亢也。去烦宥善,莫不竞劝。子其图之!”固请诸楚,楚人许之,乃免叔孙。


译文:

季武子(鲁国权臣季孙宿)攻打莒国,夺取了郓地。莒国人向正在举行会盟的诸侯控诉此事。

楚国(作为盟主之一)向晋国提出交涉:“我们刚刚在虢地重温盟约,盟誓的血迹未干,鲁国就攻打莒国,这是对盟约的亵渎!请诛杀鲁国的使者(指叔孙豹)以示惩戒。”

当时,乐桓子辅佐赵文子(赵武),他想向鲁国使者叔孙豹索取贿赂,以便替他向赵文子求情。于是派人向叔孙豹索要一条玉带,叔孙豹没有给。

叔孙豹的家臣梁其踲劝他说:“财物是用来保护自身的,您何必如此吝惜呢?”

叔孙豹回答说:“诸侯会盟,本意是保卫各自的国家。如果我靠行贿得以免罪,那么鲁国必将因此遭受楚国的军事打击。这等于是给国家招来灾祸,还谈什么保卫国家呢?人之所以有围墙,是为了遮蔽丑恶。如果围墙有了缝隙,那是谁的过错呢?现在我作为国家的代表,却做出行贿这种丑事,岂不是比墙有缝隙更恶劣吗?我虽然怨恨季孙(季武子)擅自兴兵,但鲁国本身有什么罪过呢?历来都是季孙掌权,叔孙(指自己家族)处于从属地位,这种情况由来已久,我又能怨恨谁呢?再说,乐桓子索贿,我不给,他难道会没完没了(不已)吗?”

尽管如此,叔孙豹还是叫来楚国的使者,撕下一块衣裳的布帛交给他,说:“就用这块布当带子吧,它可够窄的了。”(意为:我没有玉带可送,只有一块破布,讽刺对方贪婪。)

赵文子听说了这件事,赞叹道:“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,这是‘忠’;考虑自身安危却不超越本分(指不以私利损害国事),这是‘信’;谋划国家大事而忘却个人生死,这是‘贞’;能为君主谋划这三种美德,这是‘义’。一个人同时具备忠、信、贞、义这四种美德,又怎么可以被杀戮呢?”

于是赵文子向楚国请求说:“鲁国虽然有罪,但它的执政大臣(叔孙豹)并不逃避危难,他敬畏盟主的威严,恭敬地接受命令。如果您赦免了他,就可以勉励其他诸侯的臣子效仿。如果您的官吏们在国内不回避污浊的差事,出使国外不逃避危难,那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?祸患的产生,正是因为对污浊不加治理,对危难不敢承担,这才是问题的根源。能够做到这两点,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?

不任用有才能的人,谁会跟从您呢?鲁国的叔孙豹可以说是‘能’者,请赦免他,以安定和勉励有才能的人。

您在会盟时,既赦免了有罪之国的使者,又奖赏了他的贤德,诸侯们谁会不欣然向往楚国,归附于您,把远方看得如同近邻一样呢?

边境上的城邑,今天属彼,明天属此,这种情况哪里有固定的呢?即使是古代帝王的命令,也只是划定疆界,设立官吏,竖立标志,制定法令。即便如此,违犯者仍有刑罚,尚且不能做到完全统一。因此,虞舜时有三苗作乱,夏朝有观、扈二国叛乱,商朝有姺、邳二国作乱,周朝有徐、奄二国叛乱。自从没有了圣明的天子,诸侯各自发展,轮流主持盟会,边境的归属又怎么可能完全统一呢?

(因此)体恤大事,宽免小事,才足以成为盟主,又何必斤斤计较于郓地之争呢?疆域的得失,哪一个国家没有过?主持盟会的人,谁又能完全分辨清楚呢?

如果吴国和濮国发生争端,楚国的执政大臣难道会顾及与他们的盟约而不干预吗?莒国与鲁国的边境纠纷,楚国就不要过问了,这样诸侯就不用烦扰,不也可以吗?

莒国和鲁国争夺郓地,由来已久了。只要不严重危害到各自的国家社稷,就可以不必过分对抗。

去除烦扰,宽恕良善,没有人不会竞相努力。请您好好考虑一下吧!”

赵文子坚持为叔孙豹向楚国求情,楚国人最终同意了,于是赦免了叔孙豹。


解析:

事件的核心:

季武子伐莒取郓,违反了刚刚达成的弭兵之盟。

楚国欲杀鲁使叔孙豹以立威,实为展示霸权。

晋国赵文子力保叔孙豹,最终使其获释。

叔孙豹的“忠”与“贞”:

叔孙豹明知自己可能被杀,却拒绝行贿。他认为,若以个人行贿求免,会使鲁国成为众矢之的,这是对国家的背叛。

他撕帛为带,既是对索贿者的蔑视,也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气节。

他的行为完美诠释了“临患不忘国,思难不越官,图国忘死”的忠贞品格。

赵文子的“义”与政治智慧:

识人之明:赵文子从叔孙豹的行为中,看到了“忠、信、贞、义”四种美德,认为这样的人才值得保护。

高超的外交辞令:

他首先肯定叔孙豹的贤能,将其树立为榜样。

他提出“恤大舍小”的原则,主张盟主应关注大局,宽免小过,以争取人心。

他以历史为例,说明边境争端自古有之,难以完全杜绝,不应过分苛责。

他巧妙地反问:如果楚国自己遇到类似情况(吴、濮有衅),难道会遵守盟约而不干预吗?这使楚国难以自圆其说。

最后,他描绘了一幅“诸侯欣然归附”的美好图景,将赦免叔孙豹与楚国的霸业声望联系起来,极具说服力。

春秋政治的现实:

权臣当道:季武子擅自兴兵,反映了鲁国公室衰微、三桓专权的局面。

贿赂之风:乐桓子索贿,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。

霸权政治:楚国欲杀使立威,体现了强权即公理的现实。

“礼”的作用:尽管礼崩乐坏,但“信”、“忠”、“义”等道德观念仍是维系国际秩序的重要纽带。叔孙豹的品德和赵文子的说辞,都建立在对“礼”的尊重之上。


总结:

这段文字是《左传》叙事艺术的典范。它通过一个具体的外交危机,展现了:

个人品德的力量:叔孙豹的忠贞不屈,使其在绝境中赢得了对手的尊重。

政治智慧的重要性:赵文子以理服人,以德服人,用高超的外交策略化解了危机,维护了晋国的影响力。

春秋外交的复杂性:在强权、利益、道德、历史传统之间,政治家需要做出精妙的平衡。

最终,叔孙豹因“德”而免,楚国因“理”而屈,赵文子因“智”而胜。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胜利,更是对“以德服人”这一儒家政治理念的早期实践和印证。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     

发表于2025-10-15 08:46:09
返回本版
1
/ 1
跳转

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

快速回复楼主
标题
建议:≤ 24个字
签名档
发布(Ctrl+回车)

您输入的密码有误,请重新输入